厚植工匠精神 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研究报告_衡阳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 >厚植工匠精神 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研究报告

厚植工匠精神 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研究报告

    访问量:10031    发布时间:2021-11-17    【字体:

 

厚植工匠精神 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研究报告

邹玉丽 刘奕辰 陈石义 曾春华 何远仁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的目的与意义,分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剖析工匠精神与高技能人才内在关系,调研得出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高技能人才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从而提出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主要从发挥政府主导地位,优化“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就业环境;发挥院校主阵地作用,培养“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内化“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政、企、校三方联动,厚植“工匠精神”,助力雁城打造高技能人才大市。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技能人才  政企校联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厚植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方针;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实践充分证明,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第二,《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制定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强调,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衡阳将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扎实推进“一体两翼”建设,着力打造“五个中心”,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衡阳“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厚植工匠精神,持续高质量培育高技能人才则是重中之重,真正成为人才高地,打造人才强市,为推动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衡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衡阳市人才培养理论基础,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三,通过梳理衡阳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层面分析衡阳市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路径,为工匠精神的厚植和打造人才强市提供实证方案。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以“实地调研——路径分析——保障应用——案例跟踪——剖析总结”为研究路线,力图在调查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找对策。

1.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2.研究工匠精神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内在关系;

3.研究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4.研究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途径。

具体包括:一是政府层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弘扬工匠文化,建立工匠制度,提供厚植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培育环境。二是学校层面,调整技能人才培养思路,把学校专业链和衡阳市产业链紧密对接;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三是企业层面积极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管理,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同时要积极对接学校,引校入企,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共商共建共享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实现合作共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等途径,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并借鉴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分别向部分衡阳市制造业、技工院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网络或实地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厚植“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成效与经验等。

3.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回收的问卷和走访座谈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分析总结企业、学校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做法。

4.个案研究法:以衡阳技师学院、衡阳市部分制造企业为个案,对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典型分析,提炼出如何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实证方案。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6年的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正式提出,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工匠文化、大国工匠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推崇。厚值工匠精神是高质量制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必由之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历史沿革

“工匠精神,是对中国匠人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中华民族对于工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谷梁传》有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中华文明经历了朝代的更替、经济的发展,工匠从古至今都是一种职业被记载和传承。宋代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此时工匠具备了社会地位,工匠的语义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发展。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群体独有的职业精神被流传开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没有消逝,反而具有新的时代价值,成为技术与审美并重的美学理想。在西方文化中,工匠(craftsman)一词最早可以溯源到12世纪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当时出现了古英语单词“craeft”。“‘craeft’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资料中有三层意蕴:‘身体技巧’(physical skill)、‘心智技巧’(mental skill)和‘精神技巧’(spiritual skill)。”随着时间的推移,“craeft”的语义逐渐演变为craft,意为手艺、工艺。到了13世纪,工匠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就有了英语单词(craftmonnen)。到14世纪末,craftmonnen逐渐演变为craftsman,即手工艺人、工匠(one skilled in a manual occupation)开始广泛使用。而手工作坊、手工工场的繁荣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从工匠一词语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工匠不仅具有技术技巧,更是匠人的思想智慧、创新意识及品德意志。

(二)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

工匠精神,不仅包含了传统手工艺劳动者的价值取向,还涵盖了现代技能劳动者和新时代技能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结合对东西方工匠语义变化的梳理和工匠文化的解读,工匠精神的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精益求精的匠技

工匠的精湛技艺是他从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基本的职业要求。《韩非子.定法》有言:夫匠者,手巧也。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谈到“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当代社会中,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都因上乘的质量和精益求精的设计闻名于世。可见,工匠精神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物上的精益求精的技艺来展示。

2.改革创新的匠心

“工匠精神”之匠心是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工匠精神体现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源泉。产品创新的过程也是工匠认知不断革新的过程,在严谨负责做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发掘技能进步的空间,使产品日臻完善。华为的创新之路,从追赶到领先;格力的创新之路:技术为王、创新至上。一个企业,必须有创新精神,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才能走向世界最前沿。

3.崇高品德的匠魂

随着时代发展,新科技带来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技术制造,时代的审美和需求更替迭代,但工匠精神的灵魂是不变的,工匠精神是工匠超越了物质层面,摆脱了对技术和材料的羁绊,超越技艺与创新的崇高品德提升,进而实现精神的升华。

四、工匠精神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以德育人”,而工匠精神是“以德育人”的灵魂。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要将“以德育人”和工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培养工匠精神的根本精神实质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以德育人”。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引领

我国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定位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一致,两者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世界制造强国都拥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还拥有一套符合本国条件的培养体制。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变革提升的重要时期,要想从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亟需一支崇德尽责、创新务实、熟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因此更加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

、衡阳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

(一)高技能人才的存量不足

截止2016年底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仅为3.8%,而全国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41428万人的11%,两相比较,相去甚远。2016-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工业产品年均生产销售率达99.1%。其中,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4%和23.4%。现代服务业引领转型升级"加速跑"。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907.50亿元,是2015年的1.6倍,2016-2020年平均增长7.3%。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年均分别增长4.8%、5.5%、9.7%,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目前,全市坚持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雁城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砥砺前行,更需要精益求精、创新敬业的“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二)高技能人才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就业保障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1.高技能人才管理体制不顺

当前部分企业仍旧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劳动人事制度。大学(含大专)毕业生统归人事部门]管理;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就是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如技师、高级技师也被归到工人系列。即使有关部门推出了新技师培养计划,也多局限于对传统工人中的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使得涉及现代科技发展中急需的既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极为迫切。

2.部分现行政策不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

在衡阳市,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评价依然存在着传统的"错位现象"对人才的价值评价有一种"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的倾向。一名大学毕业生拿到文凭参加工作就视其为干部,就是人才。一名技术工人就是聘上了技师,甚至在职拿到了大学文凭,也离不开工人系列。

、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厚植“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中的核心骨干,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向,就是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没有高技能人才, 新技术、 新装备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产品, 一流的品牌;二是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是当前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因此, 厚植“工匠精神”,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二)创新“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技能人才大市

1.发挥政府主导地位,优化“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就业环境

优化“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就业环境:一是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服务工作。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建立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供求发布制度,为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企业招聘人才、高技能人才合理选择职业提供信息服务;三是要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吸引高技能人才入驻雁城。

2.发挥院校主阵地作用,培养“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1)重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则是培养学生崇德尽责的职业操守,即“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匠魂于校园文化,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以思政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上的渗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打好组合拳,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与此同时渗入校园文化紧扣新时代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质,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校园文化渗入的最大增量,最终将“匠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日常,培育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2)打造“工匠型”师资队伍

新时期技工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上,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水平上,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利用新式设备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要以高度的教学热情投身到日常课堂内外,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培育学生具备优秀工匠的工作学习态度;教师在专业技能上,要有工匠的职业精神,深入企业学习精湛技术提升技能,争做“双师型”教师,最终打造一批以德为灵魂,以教为宗旨,以技为追求,以信息化为手段,辐射教、做、研于一体的“工匠型”师资队伍。

(3)深化校企双方合作,院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创新创造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具体做法如下:对接产业链改革其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对口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实训环节以及教育评价模式;校方在教学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方面,采取引“企”入校的模式,全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企业文化渗透学校;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采取引“师”入校的模式,将企业专家技能大师引入课堂,全真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在实习实训评价方面,采取引“评”入校,将企业考评机制渗透到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内化“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

(1)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打造高技能型人才摇篮

企业要厚植工匠精神,重点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核心文化。一是企业宣传的标志标语以工匠文化为核心;二是日常例会强调“匠人”作风;三是不定期的企业拓展、团建活动以“注匠魂、做技师”为主题;四是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朗诵、演讲等文体活动;五是将“工匠精神”写入各类学习手册中;六是经常开展集体观看“大国工匠”等一系列的影音。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每个员工心的精神品质,铸就企业的文化灵魂,让员工有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及工作态度。积极进取,提升专业及职业素养,企业一线人员逐步步入高技能人才的队列,争当技能大师、大国工匠。

(2)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创新、铸就企业品牌,催生高技能型人才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要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铸就企业品牌,然而创新是对高技能人才最高要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也是高技能型人才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因此,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资金的投入,企业文化传递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是企业厚植工匠精神,催生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3)构建工匠精神保障机制,留住高技能型人才

一是“匠人型”组织机制的建设:组织与机制的设置要求给高技能人才更多的责任与权力,要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从机制上保障全员把精力放到品牌的打造与精益求精上。二是奖惩机制的建设:让真正践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得到应有的奖励,要高度重视一线劳动者的上升通道,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和不断前进的目标动力。三是培养机制的建设: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匠培养机制,增加培训投人,遴选出一批“智造之星”、“技能之星”,促进员工向高技能型人才发展。

4.政、企、校三方联动,厚植“工匠精神”,助力衡阳打造高技能人才大市

政府助力技工院校以工匠精神为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标准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政府助力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一是政府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可以由政府统一发放聘任证书,给予本人一定的津贴或表彰奖励。二是政府鼓励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绩效考核达标,可以给予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师研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等方式,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剖析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匠技、改革创新的匠心、崇高品德的匠魂)的新时代价值,发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需要其引领。将理论落地雁城研究,通过大量调研及案例剖析而得出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大市的践行途径:一是充分认识厚植“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创新“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政府主导地位,优化“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就业环境,发挥院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内化“工匠精神”;三是政、企、校三方联动,厚植“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以工匠精神为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标准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政府助力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工匠精神已然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灵魂,厚植工匠精神,打造衡阳市高技能人才大市,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努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工匠,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和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昌平.衡阳市技能人才供求状况分析与建议[J].职业,2017(30):39-41.

[2]《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制定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掌上衡阳.2020.12.24

[3]刘立红.重现衡阳工业辉煌必须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J].价值工程,2017,36(28):256-257

[4]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 2007:447-451

[5]王焕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统一[J].管理观察,2017(32),133-134

[6]柳世宇.技工院校以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为起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职业,2018(08),56-57

[7]王伟. 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振兴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李雯.企业应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外企业家,2016(16):182-183.

[9] 周华诚,吴国平.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 中国历代考工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1] 占晓芳.解读“手工艺”的西方视域[J].民族艺术,2018(5).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21.247

(作者单位:衡阳技师学院,本文系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0D029。)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