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用课堂_衡阳社会科学 

情用课堂

    访问量:2054    发布时间:2021-11-15    【字体:

编者按:《情用课堂》作者宋中莲,衡阳市石鼓区教育科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本书阐述的是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情用课堂。作者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心理学、语用学、课程论为基础,提出以“境中读用言情共生”为精髓的情用课堂系列教学理念,阐释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的心理过程,详细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课程目标,总结了具体使用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范例。本书为2020年衡阳市优秀社科著作出版资助作品,编号2020CBZ(一)02。


《情用课堂》序

刘晓林

宋中莲老师发来了她的近四十万字大作《情用课堂》的书稿,我整整用了一个国庆长假,才粗略读完。读完之后,深感是书有思想、有创新、有特色、有价值,内容丰富而要言不烦,切近实际而紧接地气,逻辑严密而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而有广泛的推广示范意义。一本著作,具有如此诸多的特点,心甚喜焉,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时心境,大率若此。

做了一辈子的老师,虽碌碌无为而功业了了,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认识殊深。教师职业的特殊,任何职业都不可相较。人们常说,做教师务必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话说得不错,但不全面。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不是有“一桶水”便可胜任的。只要满腹经纶,只要胸藏锦绣,便可以当诗人,当画家,设计宇宙飞船,规划建筑蓝图。教师则不然,别说一桶水,哪怕才高八斗,情溢大江,也只能说具备了做一个好教师的基础,但未必就是一个好教师。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之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要达到这一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把自己脑子中储存的有关知识,转变成为学生脑子中的知识,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而艰难的。教师一桶水,如何倒腾给学生,不是打开阀门放水过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教”的过程,而“教”又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你做我看”,而是需要技巧,需要手段,更需要科学,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盖由是也。

教师难当,这是共识;但就中小学而言,最难当的恐怕又是语文教师。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大致说的是语文老师。排除学科特殊内容的因素,就教学而言,我们可以说,较之其他学科,语文课的教学本身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因为语文课的文本大多富于文学性,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讲授语文课是非常形象生动的,绝不会如抽象思维的数学、物理等课程枯燥无味。既如此,为什么语文教师最难当? 这主要是因为语文课文的形象思维特征,使其具有内涵的不确定性。不像数理有公式,一尺永远是十寸;文学批评中,所谓“说不尽的王熙凤”,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文学现象。数理化课本中的“等于”,意义是绝对的一致;而语文课本中的“等于”,意义可以千差万别。所以,教好语文,既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叙述文字中所包含的意义,又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文字或语言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俗地说,就是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输出;要达到这一目的,绝非一蹴而可就。于是,语文课的教学就最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怎样上好中小学的语文课,自孔子始,两千多年以来,人们探索了许多好的方法,每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有自己的秘诀,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尽管“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但归根结底仍是“狗叫”,绝非“牛鸣”,如是而已,岂有他哉。

宋中莲的《情用课堂》,就是对语文教学艺术成功的研究。

“语用”是一个新的名词,“语用学”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用”即“运用”;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习语文的重点就是在于语言文字运用,不仅要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还要了解同样的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强化语言文字运用,以之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用课堂》的作者师范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忍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她在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的科学研究,后来,因到教研室任职,更有了系统的研究。据我所知,对于“情用课堂”的探讨研究,已持续了 10 数年之久,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终于完成了这部独具特色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著作。

论是书之独具特色,首先是具有科学性。任何研究著作,衡量其学术价值,首要之义是要有科学性。所谓的科学性是指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等。作者选取“语用”这一视角,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在全书的理论阐述中,无不是围绕主题,突出中心,科学界定,准确叙述。比如作者在第一章对“语用”的阐释,既准确又精炼,通俗明了。作者认为:“用”,即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语用”一词,在西方叫作交际。交际,这一概念来源于社会语言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语言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语言进行的往来接触。从语用学角度来说,语言交际过程就是语用过程。因为语用过程就是人们的信息交流过程,就是利用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活动。

作者用简约的语言向读者说明了什么是“语用”,再进一步阐释什么是语文“情用课堂”中的“用”。因为“语言分口语与书面语,语言交际自然也分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从活动角色来说,交际活动中有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即交际主体与交际对象。从活动形式来说,口语交际中交际主体的活动表现为说,交际对象的活动表现为听;书面交际中,交际主体的活动表现为写,交际对象的活动则为读。从语用学角度来说,听说读写活动都是语言运用活动,说写属于语言表达,听读属于语言理解”。因此,情用课堂中的“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口头表达,也包括书面表达。表达又主要包括为什么表达与怎样表达两个方面。二是指对语言文字运用作品的阅(听)读,主要包括感知、理解两种心理活动。

语文课程中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都可称为语用活动。口语交际与写话习作都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阅读就是从语用作品中获取意义的心理活动。识字是阅读与表达的基础,本质上也就是阅读的过程。然后阐释“情用课堂”的“情”。情即情感智慧,指认知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情感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其心理过程分为认知、管理两大步。认知,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生理表现与内心体验、他人的言语与表情等信号识别情绪情感类型,运用“共情”技术理解他人情绪情感背后的真正意图。管理,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情感进行有效掌控,包括控制是否表达、调节怎样表达与怎样激励,形成以自我激励为核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理性调节为导向的坚强意志,妥善处理个人情感与发展、与人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由此可见,情感智慧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本质上是“里”与“表”的关系。

最后,水到渠成地解释“情用课堂”——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以“用读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感知语言—体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基本结构,以话语理解、言语迁移为重点,引导学生在感知、体味、模仿、创造的过程中感受言语魅力,习得言语经验,掌握言语技能,提升言语智慧,同时获得情感体验与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升情感智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是书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上,因为是课堂教学的研究,所以有大量的教学实证,实证与理论必须严丝合缝,如是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如果举例不当,或张冠李戴,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或胶柱鼓瑟,适得其反。作者长期在一线教学,即使到了教研室,也一直在课堂上摔摸滚爬,这就为她选择恰当的实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是书独具特色,其次是具有系统性。任何科学的研究,必须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譬之珍珠,散落于盘,何以为美,以线贯之,而成一串,美自生矣。《情用课堂》全书近四十万字,共分六章,第一章“情用课堂教学思想”,是为总纲,对“情”“用”与“情用课堂”作出科学的界定,并从理论上阐述其“前世今生”。第二章“课本中的语用规律”是对第一章的理论延伸,着重从课本的角度论述“语用”的表现情况与内在规律,并介绍“语用”的训练序列。很明显,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是“申论”,第三到第六的四章则是“分论”——系统研究“情用课堂”的具体实施。第三、四章,作者首先从“信息的接收”的角度立论,从“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递进,逻辑谨严。接下来的第五、六两章,则是从“信息的输出”的角度立论:表达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作者先论“口语交际教学”,再到“习作教学”。至此,形成一个理论的闭环,紧扣主题,逐层推进,揭橥义理,以臻圆满。

论是书独具特色,再次是具有创新性。事贵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乃至繁盛的助推剂;但是,人类一切文明又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所以,没有继承则创新无所本,没有创新则继承无所就,二者相辅相成,缺一而不可。仔细揣摩,所谓“情用课堂”,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怎么读(听)出特定语境中的情与意,怎么写(说)出特定情境中的思与情;读是基础,写是升华。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人论诗,首倡“意境”,从上古《易经》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到《文心雕龙》的“意象”概念的确立,从唐司空图的“思与境偕”到宋代“境界”的正式提出,延至明清论述日臻完善。什么是意境,总其大端,不离“情”“景”二字,意者义也,境者景也,“情”“景”交融,“妙合无垠”,便是意境。因为人类任何表达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而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委婉含蓄,怎样做到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是也。王夫之有“景中情”“情中景”之谓,所谓“情中景”,就是于“情”中写景,以抒情为主,使景物带上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所谓“景中情”,就是以情为景,以写景为主,移情于物,让感情通过所描写的景物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最好的艺术境界,必须是情和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离。写诗如此,作文也莫不如此;哪怕是小学语文课本,三言两语,同样是这样的艺术。“情用课堂”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语言背后隐藏的“微言大义”,同时要让学生怎样运用恰当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若如是,则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论是书独具特色,最后是具有实践性。任何一个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成果的实用性;不具备实用性,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譬之一个发明,一定要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创造。宋人陆游论读书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所言,空中楼阁。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说:“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应用才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手段,除此之外,另无别途。

《情用课堂》紧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理论,有实证,尤其是书中引入大量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彩片断,这样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范本,具有“知行合一”的示范意义。读者可以举一反三,探索自己新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如此,《情用课堂》才有了现实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

是书作者宋中莲是我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是当时实行应届初中生考中专的中师生。有人说,“中专,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神一般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确如此,那个时候,考上中专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首选,甚至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都要高兴和自豪;往往要经历非常激烈的竞争,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通过独木桥而吃上“国家粮”。而考师范更是热门,因为读师范不仅不用交学费,而且还发生活费。这在当时,该是一种多大的诱惑。当年中考总分700分,要650分以上才有可能上中师,说他们是凤毛麟角、顶尖高手,一点也不夸张。

对于这一批中师生,许多人都是为之惋惜,但我却认为,正是那几年的中招政策,让一大批“精英”充实到基层教育的岗位上。几十年过去了,那几届中师生无论在哪一所小学、中学,都是优秀的骨干。所以,对于他们个人来说,也许是人生的遗憾,但对于国家教育大业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无疑是一大幸事。宋中莲就是当年的中师生,几十年来,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忠于教职,事业有成;而《情用课堂》正是她多年教学探索研究的一个总结。

人生于世,百人百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差异才是世界。世界需要的是五彩斑斓,而绝不是整齐划一。在今天的社会中,需要景海鹏式的宇航员,但也需要有制造飞船的螺丝工,甚至还少不了做饭烧水的后勤工。缺少了谁,人类都不可能有发展与进步。庄子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穷尽其一生精力,也不可能通晓无穷无尽的知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根据社会需要尤其是要根据自己特点,量体裁衣,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古人云:“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立足本职、努力攀登的勇士。

古人把人生职业进阶分成七个层次,即“奴、徒、工、匠、师、家、圣”是也。古人认为,“奴”,乃非自愿和靠人监督的人;“徒”是能力不足,肯自愿学习的人;“工”,乃老老实实,按规矩做事的人;“匠”,精通一门技艺或手艺的人;“师”,掌握了规律,又能将其传授给他人的人;“家”,是有固定的信念,让别人生活得更好的人;“圣”,乃精通事理、通达万物的人。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这样的发展规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今天这个“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伟大时代,我们不能做“奴”做“徒”,也不可满足于做“工”做“匠”,要力争成“师”。今天,这本《情用课堂》,似乎可以说达到了“师”的境界;但还不够,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亦如诚斋诗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愿宋中莲能够明白:“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谨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圣教,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里,力争成名成“家”,进而达到“圣”的境界。

读了《情用课堂》的书稿,拉拉扯扯写了一些读后感,在肯定是书价值的同时,觉得也还有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书理论的构建时,尽管充分考虑了全书的整体性,但在具体的阐述、前后衔接上还可更紧凑些;二是引入教学实例,这是对的,但有些地方可更精炼一些。这样篇幅可以缩减,全书就更显精粹。但不管怎样,大醇小疵,瑕不掩瑜;基于《情用课堂》的价值,谨向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推荐,开卷有益,诚不谬也。

是以为序。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