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论”打造绿水青山新衡阳_衡阳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 >成果展示 >践行“两山论”打造绿水青山新衡阳

践行“两山论”打造绿水青山新衡阳

    访问量:277    发布时间:2022-08-24    【字体:

践行“两山论”打造绿水青山新衡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进一步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衡阳践行“两山论”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衡阳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衡阳人民的满意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筑牢三大防线,守住生态底线

衡阳市以高度的战略定力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 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2.8%,PMI0、 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0ug/m3、32ug/m3; 2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蒸水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湘江干流11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清岸绿,一派雁城好风景;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守住了全市环境安全底线。保住绿水青山,筑牢衡阳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二)设置行政区域,保护自然资源

衡阳市共建有35个自然保护地,占国土总面积的7.5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4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856.3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12%。衡阳始终按照“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原则,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开发,既能保护资源,又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走好转型之路

衡阳市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了以耒阳市为中心的煤炭供给基地、衡东钨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水口山等铅锌矿为主体的铅锌采选冶加工基地、以湘衡盐矿和建滔化工为主体的盐卤生产和加工基地、以衡阳县和衡山县的高岭土为主体的陶瓷原料开采加工基地。这些盐卤化工、钢铁、冶炼、水泥、采矿等产业都属于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因此转型之路是必要的。各矿区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破坏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地形地貌景观治理、搬迁避让等,对矿区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围绕生态植入产业,实现矿区“山青、水净、林绿、田广”的生态修复保护目标,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限制环评不合格企业进入矿区,建立矿业企业环评体系,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度,在开采矿业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衡阳践行“两山论”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持续加大等。       

(一)空间布局欠缺规划

一是对自然遗产地、湿地公园、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传统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挖掘和保护。衡阳是一座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规划中应该突出文化主题,定位在生态宜居。一些非常好的素材没有表现形式,如朱陵洞内诗千首、花药春溪龙现爪、青草桥头酒百家等衡阳古八景,只能“闻其名”,难以“见其形”。二是对本区域内优势资源没有专门进行分析比较,更没有对其优势资源的衍生和延伸要素进行挖掘。衡山的花果山景区开发了玻璃桥,存在同质化现象,还对自然山体有破坏。如果将衡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引进花果山景区,给游客们表演《西游记》,则既推广了传统戏曲,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是环境污染空间结构转移问题凸显。衡阳的工业布局应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生态环境的留白和保育。历史上,衡阳对反映经济发展重资源耗损、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关注得少,没有在时空上做出规划,未能着眼环境资源的代际公平与均衡实施代际储存。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污染特征逐渐凸显,全市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环境的软实力缺失。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一是自然条件限制。衡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秋冬干旱少雨,冬季轻度以上污染天气还时有发生。再则,衡阳盆地内广泛发育红壤,由于红层岩性软弱,久经风化,又因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修复难。二是配套设施滞后。全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实施全覆盖。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安全处置、建筑垃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还不完善。部分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未能持续运转。部分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滤液渗漏、渗滤液处理不规范的情况。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垃圾收集处置机制不完善,3000多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废弃物排放总量大,点多面广,监管难以到位。三是产业基础限制。衡阳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有上千年的有色金属开采历史,遗留了一大批涉重涉危废渣、尾矿库、老旧厂区等。水口山、松江、大浦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本底值很高,系统性彻底整治难度大,同时也给湘江水环境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

(三)环保动力明显不足

一是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意识仍需提升。少数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偏向发展、偏向项目;有的地方执行意识不够强,抓生态环保“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法律法规规定存在交叉、或不明确不具体,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职责边界界定还未完全厘清,生态环境部门综合协调、统一监管缺乏硬措施。二是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部分企业治污设施或建而不用,或仅在部分时段运行应付检查,或表面上运行实际上埋暗管偷排。危化企业偷埋危废、偷排、漏排等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参与度低。群众往往将环境保护看做是政府的责任,是生产企业的责任,而与个人关系不大。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民为了加速农作物的生长,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肥料、农药、除草剂,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在实践中续写绿水青山新衡阳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指示。衡阳市需要始终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大力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衡阳篇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合理布局,形成绿色空间安全格局

衡阳的城市规划要进行差异化布局,要对全市各县市区的特色生态产业进行摸底,然后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式发展、集约化管理”的全市产业协同布局,有规划有计划的进行生态产业布局,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打造一县一品的千亿生态产业集群。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揽,组织对全市工业产业进行全面梳理,对重化工、矿石开采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型能耗型产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优化调整,加快推进落后产能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关停并转治,不断提升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此项工作基础上,一是构筑绿水青山,即开展土地整治和地矿管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最大限度支持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其自我修复能力。二是严格规划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衡阳地区的山地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在全国稍有名气的就只有南岳衡山了。但是衡阳的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还是非常丰富的,有山岳、森林、漂流、温泉、州岛等,这些资源的转化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三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

(二)完善制度,建构绿色发展保障机制

1.知行合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在全市进行环保宣传,培育和提升全民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首先,政府应加大文化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生态教育提供更多的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为生态文化的普及提供保障。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化,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其次,企业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方面,通过经济领域的生态成本控制机制、生态补偿机等物质利益驱动,让保护安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利润,让损害生态环境的产品推出市场,使企业家和员工能够从环境保护中获取物质利益,并逐渐形成环保产品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进而形成尊重生态自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是通过生态教育,让企业家和员工明白企业和自身的生态权利与义务,理解生态利益的共同性,以及人、自然、社会的一体性,形成能正确处理盈利与环保之间辩证关系的生态理性,进而养成自觉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2.有法可依,健全生态法律法规

为建立生态法治,党中央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生物安全法、污染防治法等10多部法律法规,涵盖了生态环境的多个方面,对环境污染治理防治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法律保障。在地方的实践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更加细化落实:一是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节能评估审查、生态赔偿、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保护,划定好耕地、海域岸线、林地、水系、高原和湿地的红线,界定出哪些地方鼓励开发,确保红线管理有法可依。

3.建章立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政府仍需继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构建领导责任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财政支出责任。制定科学评价考核。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二是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严格排污管理,加快生产服务绿色化,提升企业治污水平,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加快形成生态破坏者履行责任进行生态修复赔偿、生态受益者支付相应费用享受绿色资源、生态保护者享受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四是健全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和生态环保公益诉讼制度,重点完善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重点防控湘江干流衡阳段及耒水、舂陵水、蒸水、洣水等重要支流,常宁水口山、衡南松江、松木经开区、衡东大浦及衡山经开区等地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洗砂、采石及涉重金属污染等非法企业,坚决取缔非法码头,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和保护生态安全。

(三)强化措施,注重实践转化发展转型

首先要精准化定位。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目标,要抓住这种绿色消费追求,种植出更多的天然有机产品,生产绿色环保产品,推出生态康养休闲园,打造宜居的绿色小区,满足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需要科技化支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两极,通过科技转化和支撑,是可以实现更大效用的资源利用,也是可以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在农业种植方面,还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种植水平,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最后要一体化配套。将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作绿色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来推进,特别是在完善环保、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造绿色城市示范地。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党校,本文系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C002。)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