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研究_衡阳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 >成果展示 >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访问量:256    发布时间:2022-06-14    【字体:

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蒋受安,王雪花,赵喜良

摘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教育方面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在后扶贫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现有教育扶贫成果基础上,如何确保后扶贫时代教育在阻断贫困中发挥长效作用,需要从“入口关”“帮扶关”“法律关”和“监督关”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教育扶贫长效体制机制。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在后扶贫时代,我们需要有更宏大、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构建科学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一、当前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基本完善、政策落实陆续到位

为使教育扶贫落到实处,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资助贫困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从2005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同年审议通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

在政策落实方面,以湖南衡阳市为例,按照控辍保学的要求深入开展“三帮一”劝学活动,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市有79346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享受教育资助。2020年,发放教育补助1.24亿元,116760名学生享受到教育补助。6至15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无一辍学,2014年以来发放各类资助金9.28亿元,资助各类学生达75.6万人次,对各类贫困学生实现100%顶格资助。同时,严格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完成春季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8890人,发放补助资金1333.5万,秋季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正按省扶贫办要求稳步推进,实现了职业教育“应补尽补”。有效解决了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从源头切断贫困代际传替的纽带。

(二)贫困人口扶志扶智初见成效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扶贫过程中发现,一些贫困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依赖扶贫救济的,往往扶贫效果不好,难以脱贫,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挥教育在扶志、扶智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教育,一方面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生存能力,提振自信心、探寻脱贫出路。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搭建教育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保障机制,增加贫困人口上学机会。政府设立“特困生专项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予以专项资助,同时还广泛开展各类捐资助学活动。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各地深入开展扶贫领域“帮扶群众在行动”“脱贫路上我最美”“扶贫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推广“屋场恳谈会”“贫困户‘十要十不能’行为准则”“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先进经验,通过正面典型提振困难家庭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信心和斗志。

(三)教育扶贫上下联动格局形成

要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扶贫责任。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要进行优化调整,强调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扶贫大格局[1]

湖南省政府构建起了教育部门“三级局(厅)长”、“三级校(园)长”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建立起政府、教育两条工作线,以县级政府为主,将控辍保学目标细化到乡、到村、到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则与各学校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每个市(州)、县(市、区)都指定专人担任联络员。县市区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了控辍保学责任状。县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了“三帮一”行动计划(即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确保学龄儿童、少年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广泛实施基础教育校校结对帮扶,按照优质资源精准辐射、精准对接的原则,推进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与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为提升办学质量,组建了职教集团,推进联合办学,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二、当前教育扶贫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贫困学生解决了“有书可读”,但未解决“可读好书”的问题

由于受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家庭经济状况、思想观念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学辍学现象,特别是留守儿童辍学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现阶段虽然基本解决了“有书可读”,但是“可读好书”还任重道远。研究表明,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但是从调研数据看,一些乡村学校的教师流动率高,一学年的教师变动比率达四分之一,往往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师生关系不融洽等诸多问题。贫困地区除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种硬件设施条件也比较差,缺少现代化教学设施,没有必要的活动场所。

(二)贫困人口解决了“要我发展”,但未解决“我要发展”的问题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脱贫的内在动力。而教育扶贫的关键是要找到贫困发生的内外根,从源头入手,改变和消除贫困发生的隐性因素。当前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群众对教育脱贫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眼光短浅、鼠目寸光的问题。虽然国家提供了教育机会,但是贫困农户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教育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二是贫困群众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有些贫困户享受到政策甜头后,有了不劳而获的思想,以为优惠政策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争当贫困户光荣的现象。只有真正斩断贫困文化滋生的诱因,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内生式发展的文化力量,激发出他们对脱贫生活的美好想象,增进对“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信任与认同,才能激发贫困者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造血”能力,实现“有能力”“有信心”“有行动”的“真脱贫”,增强教育扶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政策格局解决了“当前需要”,但未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有效解决了“当前需要”的问题。但是一些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局限于“数字脱贫”的现象,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长治久安”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要想“长治久安”解决问题,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

三、构建教育扶贫长效体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教育扶贫前期投资成本大、成效显现周期长,当前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教育扶贫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要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需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体制。

(一)严把“入口关”,精准识别需教育帮扶的贫困人口对教育扶贫的对象识别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但由于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线长、面广、环节多等问题,导致在识别帮扶对象时还存在不够精准的问题。严把“入口关”,需要改进识别方式,坚持实地走访、调研,科学建立教育贫困治理对象精准识别体系。一是建立学生贫困档案和诚信档案,对于在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生,记录在诚信档案里;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自动识别,通过大数据技术生成准确的人物画像,提高贫困户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第一时间发现造假者,为贫困治理守好第一关;三是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实时更新教育贫困治理对象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建好“帮扶关”,打造政府主导的“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政府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导者和主要实施者。按照党的十九大“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政府动员了多方力量和资源参与教育扶贫,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扶贫新格局。建好“帮扶关”,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打造“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多元扶贫主体的作用。要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整合教育扶贫的资源,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在扶贫过程中,只有政府能够协调各方,让扶贫主体往一个方向用劲。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引导贫困地区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要建立一个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共享平台,使多元主体都能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布最新动态,让各主体了解扶贫工作各个环节的进展,进而营造集体扶贫的氛围,让自己的工作被其他主体看见,提高扶贫主体的凝聚力[2]。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村每一所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构建“法律关”,在法律层面上确保教育帮扶机制长治有效

当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立法工作重视不够,常常造成无法可依的情况,导致教育扶贫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散和浪费。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提高执法力度。可以借鉴西方教育扶贫法律法案,尽快起草相关法律,确保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加强和重视立法。法律是教育公平的基础,通过法律保障扶贫主体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同时约束其不合法的行为。要以法律形式鼓励教师去贫困地区工作,落实各种生活补助和优惠政策。教育扶贫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人员广,工作环节多,各地实施的情况都不一样,为确保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走样,只有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才能确保在贯彻落实中有法可依。

(四)做实“监督关”,在监督考核上确保教育帮扶措施落地生根

为了确保教育帮扶措施落地生根,需要做实“监督关”。要严格考核督查评估。将教育扶贫成效纳入地方工作考核范围,在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时,一方面要注意涉及主体的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还要关注帮扶主体的工作经验,在考核机制中设计群众满意度、认可度等质量指标。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为消除信息不对称,需要加强信息披露,为相关监督执法部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让公众也能定位追责和分析判断,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结语

在后扶贫时代,需要继续贯彻精准帮扶的战略思想,抓好教育帮扶工作,解决相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推动我国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贫困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教育扶贫长效体制机制,破解当前教育扶贫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推动我国贫困治理事业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征程。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姜嘉伟.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41-49.

[2]陈群.发达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比较与借鉴——以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9(3):42-48.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党校。本文系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C004)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