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_衡阳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 >成果展示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访问量:74    发布时间:2023-06-29    【字体: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李晨旭 周姝


摘  要:衡阳是火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祭祀火神祝融的圣地。千百年来,火文化成了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象征着希望。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涵挖掘不足、宣传不够到位、正常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了衡阳祝融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瓶颈。鉴于这种情况,本文立足于非遗视域,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理念、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助力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文化复兴、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非遗;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


0 引言

 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而越发璀璨迷人,这与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仿佛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天空中,凝结了祖先聪明的才智和历史的经验,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抒发的内心真实情感。衡阳是我国火文化的发源地,其中的火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彰显了我国古人在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智慧,也融入了中华民族挑战自然、不断发展的精神。如今,衡阳祝融火文化在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更为有效的提升。

1 关于衡阳火文化的探析

火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人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南岳自古就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火神的栖居地和火神崇拜的目的地。《星经》有云:南宫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颈张嗉..司南岳。《荆州记》中载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下据离宫,摄位火乡,故名南岳。《天元历理》:汝、邓以南,荆、湘、衡、广、袁、韶以西,当属大火,实祝融之正位也。《南岳志》《山海经》《管子》等都记载了祝融为黄帝六相之一,治南方,为火官。另有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南岳配朱雀,秩礼自百王。”刘禹锡《南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在南岳,衡山最高峰被命名为祝融峰,峰顶有殿,也被命名为祝融殿,殿内祭奠的是祝融;山下有“江南小故宫”之称的南岳大庙,正殿供奉的也是祝融。祝融是南岳衡山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火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由祭祀火神衍生而来的礼乐制度,演变成衡阳地区节日与婚丧仪程的范式,遗风犹存。衡阳过日子叫“人间烟火”,乔迁叫“搬火”,分家叫“分火”,传宗接代叫“香火”,兴旺叫“红火”,元宵节叫“灯火”,等等。另外,祝融火文化也包含了火神祭祀、火神朝圣、火神精神以及与火相关的文化具体现象等,如火灯节、火龙节、字灯、三官骨牌灯等。可以说,从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现存文化遗址等多角度看,南岳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火神的栖居地和火神崇拜的目的地。南岳祝融火文化是全国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比较突出的民俗经典,其影响十分深远。

2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

2.1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传承优秀民间文化

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民族都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也因这种不同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器物、习俗与饮食习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兴起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等均深藏了民间文化的智慧,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体现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衡阳祝融火文化无论是有形文化还是无形文化,都体现着衡阳地区民间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旨趣,折射出丰富、复杂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发扬火文化,有利于将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全面的传播。

2.2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性,提高民众身体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运动性,是群体或个人认为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能或运动艺术,以及在实践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体现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火文化与人们的运动也同样息息相关。比如,火龙舞、打铁花等艺术文化都属于“类体育”项目,能够让民众在身体机能、身体柔韧性、身体耐力等方面均得到锻炼。因此,传承祝融火文化,能够让民众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身体综合素养。

2.3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内在品质,对于彰显文化价值、提高公众的人文情怀等有重大意义。祝融火文化很接地气,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积淀了劳动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劳动人民丰富的精神内涵。祝融探索未知世界,保存了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深受老百姓爱戴,具有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光明、探索宇宙的创新精神。因此,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构建良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氛围,让更多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

2.4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传承发扬璀璨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完整、最深刻的保留,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与原生状态,其造型、色彩、纹饰、表演形式等给人带来了美的感受,反映时代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祝融火文化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某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能够感受的首先便是它们的艺术之美,能够认识到的首先也是他们的艺术价值。比如,南岳衡山祭祀火神祝融形成的庙会活动,在艺术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戏曲、歌曲、舞蹈、杂技和工艺等内容,集中反映了南岳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新时期下,要传承和发扬祝融火文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融合,加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绽放出无比璀璨的时代之光。

3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首先,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播形式与市场的冲突。从目前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的过程来看,与快餐文化相比,受消费社会影响,衡阳祝融火文化难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从衡阳祝融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分析,在文化的传播中传承人需要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端庄的品质,同时还需要具有工匠的钻研精神。另外,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沁润和潜移默化过程,需要传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钻研和感悟,并深入到骨血之中。

其次,衡阳祝融火文化理念与传承方式的冲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高,而衡阳祝融火文化的传承更多地讲究世代祖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口传并记录下来的,现在这些老人都已去世,只留下影像资料,这样的方式难以代代相传,造成一些技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出现传统技艺因人而存、人亡则艺绝的局面。另外,政策支持不够,保护措施法规缺乏,也使得祝融火文化慢慢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再次,衡阳祝融火文化发展与资金投入的冲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衡阳祝融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从当前衡阳祝融火文化继承发展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资金数量不充足仍然是阻碍文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无论政府还是社会资本投资都具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和利益性,只有投资能够得到相应回报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投资,而文化传承的回报率小,市场周期长,甚至无法获得回报,因此难以成为被投资的对象。因此,政策和资金的缺乏成为衡阳祝融火文化继承发展面临的较大问题。

4 非遗视域下衡阳祝融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加大宣传力度,助力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祝融火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当前的新旧媒体形式开展舆论引导活动。比如可以通过广场的LED大屏幕、路面的公共汽车广告宣传栏、商场的宣传画报以及微信、微博等线上软件对祝融火文化进行宣传,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祝融火文化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传统文化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加大对优秀火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开设传统文化宣传平台,设置传统文化交流板块,共同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展现文化精髓,加强对传统文化特点和文化价值的宣传,一方面有利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衡阳祝融火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基于Web的数字化平台对衡阳祝融火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信息平台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打造衡阳火文化智慧博物馆,融入光影装置、多媒体投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空间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全方位展示衡阳祝融火文化的魅力,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塑造全新感官体验,刷新观众以往的观展认知,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和交互体验。

4.2 完善传承理念,不断推动持续发展

衡阳祝融火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同时也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让拥有衡阳祝融火文化的老师傅广收门徒、进行一定范围的教学,让更多对衡阳祝融火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技艺模式,掌握文化与技术精髓,并世代传承。通过开展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在传承人和青年爱好者之间搭建起桥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以亲近衡阳祝融火文化。而衡阳祝融火文化也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悄然发生变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还可以与职业学院、地方高校、基础教育等进行有效的融合,让衡阳祝融火文化走进校园教学之中,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并愿意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源动力。同时,应该加强传承人的民间培养,积极采用与学校教育传承相结合的方式,让传承人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促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全方位的作用。目前,衡阳以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契机,对火文化资料、遗迹等进行搜集和修缮,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火文化标识,比如火文化公园暨中华圣火园。对祝融的墓地进行重新修复,同时建设祝融圣火巨型雕像,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开发。同时拟定在祝融圣像和墓地定期举办赤帝祭祀活动,并结合祝融氏的史料记载情况设计祭祀流程和模式,以荆楚人的拜祭仪式为主,结合炎黄二帝的祭祀方式开展祭祀活动。开发火种采集地,将重大赛事的圣火传递仪式融到火文化圣地,扩大火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火文化周边产品的开发和文化的包装,促进衡阳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促使衡阳祝融火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4.3 发挥政府作用,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到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宏观政策、理论、实践等层面为衡阳火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衡阳祝融火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要扩大品牌效应,还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火文化的支持与引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衡阳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制定相应的保护规章制度,并与古村落的保护相融合,组织收集和发掘火文化史料、遗迹。同时,政府可以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对衡阳祝融火文化继承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让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文化的研究、创新以及推广等。

4.4 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保护机构发展

从衡阳祝融火文化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以高校、科研机构、主管部门、村落联合组建的衡阳祝融火文化保护传承机构。一方面,进一步设置关于衡阳祝融火文化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直接机构,让其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在全社会构建全面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形成全社会进行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主管部门、村落等进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促使这些机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主要工作之一,确保在全面范围内掀起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其发展提供更加良好而有效的途径。

4.5 创新表达方式,打造文旅全新品牌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传统文化既需要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也需要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努力加大衡阳南岳祝融火文化园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祝融剧场,对衡阳祝融火文化的内涵进行宣传,让人们重新审视衡阳祝融火文化的魅力,并积极加入以衡阳祝融火文化为主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打造集演艺庆典、养生度假、旅游观光、文化溯源等于一体的大型景区综合体。借助全域旅游的概念,浓缩南岳衡山寿乐文化、数千年的经典传奇和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历史文化,开展关于祝融火文化的专题节日,通过媒体、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全国范围的营销,促使旅游业带动火文化的有序发展。设置祭拜文化节,将火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传承,并在传承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对火文化有更为全方面的了解和认知。定期举办祭祀活动,争取更多赛事来南岳衡山采集火种、传递火炬。继续打造精品南岳庙会活动,融合湘剧、祁剧、衡阳花鼓戏等非遗成果宣传展演,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展现衡阳祝融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让广大民众重温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为南岳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出更大贡献。与此同时,将衡阳火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寻找到火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共同点,将火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本质的共性进行结合,积极探究火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力量之源与精神之本的融合,让火文化与衡阳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等。

5 结语

祝融火文化是我国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与自信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非遗视域下,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助力衡阳祝融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进一步丰富火文化,并促使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提升火文化的魅力,不断传扬火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田奋颖.非遗传统文化“大马社火”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八.[出版单位不详],2021:44-45.

[2]牧青.“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薪火”[N].中国文化报,2021-01-30(004).

[3]鞠升川.山东沂水大峪“送火神”民俗文化之源起与流变[J].传播与版权,2019(9):103-105.

[4]宫灵娟.衡阳地域文化的提炼与加工[J].艺术教育,2015(9):268-269.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C001。)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