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评介_衡阳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 >成果展示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评介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评介

    访问量:3636    发布时间:2014-02-26    【字体:

 人文特色  衡湘魅力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评介

 

衡阳的第一部“通史”——《衡阳历史文化丛书》,2007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卷,分别为《历史风云》、《经贸史述》、《城邑沧桑》、《文化史论》、《教育史略》、《风物荟萃》,共计140多万字。

该书的编撰出版,是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决定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以文化再造衡阳的一大文化盛事。正如丛书主编彭崇谷在本书序言中所言:“编写出版《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衡阳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文化积累。《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市社科联牵头,由我市社科专家学者具体实施的一项很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工作。”市社科联肩负职责,担当重任,组织专家学者,精心构思,潜心研究,倾力著述,历时四载,耕耘出这部“全景式”反映衡阳人文历史的精品力作。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学术价值和特色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选题重要,主旨鲜明。《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是全省地方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是用文化精品来提升衡阳形象的一大举措。因此,该书的编撰出版不仅仅是衡阳历史史实的集中展示,亦是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的精心塑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衡阳要面向未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必须打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编撰者深深感悟到,一个失去文化的城市,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一个重视文化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为了凸显这一重大选题,全书突出“人文衡州”这一主题,以人文历史去构建丛书的主脉,并以6个子题来深化和展示这个主题。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衡阳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脉,既集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共性,又彰显了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个性;既传承了文明演进的统一性,又凸显了地域文化在文明递进中的多样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在丛书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示。让人们领略到衡阳名人文化独领华夏风骚、衡阳名山文化独秀天下,衡阳名城文化彰显中华神韵,衡阳湖湘文化、书院文化传承文明鼎革景象……现代文明越来越强烈昭示人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有个性有特色的,就越是有竞争力、生命力的。

其二,史料翔实,记述系统。《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记述衡阳六千年人文历史的“通史”。全书以史贯通,史论结合,结构严谨,分篇互见,从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城池变迁、文化教育、名胜古迹等方面,系统地记述了衡阳历史文化的基本风貌,集中展示了衡阳人文历史的独特神韵。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体例基本相同,风格相似,史实口径一致;部分内容虽有所交叉,但叙述角度不同,各有侧重;各册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贯通一气,共同构建《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这一恢宏历史画卷。这套丛书,第一次把衡阳历史系统化,梳理出衡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变迁的基本发展脉络,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第一次系统探索衡阳自商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历史,衡阳城自三国时建城1700多年历史。不但首次为衡阳的文化兴市积聚了一份系统的、完整的历史文化财富,也为世人认识衡阳、了解衡阳、宣传衡阳、建设衡阳提供翔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和深厚丰富的人文史料。全书旨在全方位表现衡阳源远流长、人文荟萃的历史全貌,《历史风云》以上古开篇,详述衡阳政治与军事的历史变迁,重点记述秦汉以降,衡阳或郡或州、或路或府的疆域变迁;《经贸史述》从远古走来,记录先祖播种农耕文明的最初景象,系统史录了衡阳人民的物质生产和经贸活动;《城邑沧桑》寻找先民历史活动的遗址、遗迹,以衡阳城为中心,展示了衡阳建置与衡阳城市变化的轨迹;《文化史论》浓墨叙述衡阳的宗教文化、湖湘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集中勾勒衡阳人文历史的神韵所在;《教育史略》展示了从原始教育到儒学教育的变化轨迹,叙说了衡阳人文教育的历史特色;《风物荟萃》具象山川名胜、人文古迹、民俗乡情、传说掌故、风味物产,构建一道道独秀楚南的人文与自然大观。全书6卷,从6个方面对衡阳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性地开掘,组合了衡阳历史的“全景式”画卷。

其三,纵横古今,力求拓新。《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研究衡阳历史、彰显衡湘文化的拓新之作。集中展示衡阳底蕴深厚、内容博大、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使其古今贯通,史实确切、文脉清晰、人文彰显,这在衡阳历史研究中还是拓荒之举。编撰者筚路蓝缕,精心构思,精心谋篇,在遵循信、达、雅的修史原则的前提下,力求内容与史实考证的突破,力求形式与方法编排的创新。丛书把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结合起来,从纷繁复杂的文献记载与历史事件中,梳理出衡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一次把衡阳历史系统化,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对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进行客观的记述,也对蕴含其中的规律进行学理探究;对散漫的历史事件进行逻辑结构,又对发生历史变迁的文化脉络进行科学梳理与分析。这是编撰者在遵循历史真实再现真实历史的一种方法上求新。因此,丛书注重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普及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以史为主,以事述史,史论结合,力求衡阳历史研究层出“新意”。比如说湘南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揭示12000年前湘南先民就开始人工栽种稻谷,从此拉开中国农耕文明的序幕,这也说明湘南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太始公以炎黄开篇中华文明,不过上下五千年,玉蟾岩农耕文明的最初稻种把中华文明五千年上推了7000年。正因为有了这页历史的厚重,中国农耕文明始祖炎帝才有可能与衡阳发生那么多的联系。比如说在对衡阳最早建置与最初的称谓的认识,编撰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立足史料,又侧重考证,对历代志书中所言“为汉初所置的酃县”提出质疑,追根溯源,探幽解疑,提出“庞县”是衡阳最早的建置与最初的地名,庞县在战国中期就建置现今衡阳酃湖地区。比如说对“灵渠”的记述,这是衡阳历史研究过去忽略的一件事情,“灵渠”是中国历史上与都江堰齐名的重大工程,是秦王朝为统一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秦伐南越,从广西兴安开凿灵渠,途经衡阳,促使衡阳与中原文化连成一片。人们要重新认识这条沟通南北通道的重大价值。比如说衡湖文化研究,着力历史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突破。衡阳是湖湘文化重镇。湖湘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衡湘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术渊源上滥觞了湖湘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衡湘文化代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主体精神。胡安国父子在南岳开山湖湘学派,船山学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理论巅峰,从文化动力上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书院文化中的石鼓书院,鼎革了中国儒学教育,衡岳佛道同居与南禅变革,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又都是衡湘文化的“亮点”,也是该书求新拓新的意蕴所系。

统观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编撰者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二十一世界是中国崛起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伟大世纪。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立足传统、创新传统,传承文明去开辟历史发展的新生面。正如从衡阳历史走向人类文明的思想大师王船山所言: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位衡阳先贤的殉道精神正是衡湘文化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柢所在。编撰者正是秉承了船山先生的这股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的精神,力企在整理研究文化遗产中开出衡阳文化建设的新生面。这也是丛书成功推出的动力所在。作为衡阳文化建设的一项“精品工程”,既是对衡阳历史文化一次深度和广度的开掘,也是对衡阳学人学识和努力的一次检验。诚如编撰者坦明心迹:“弘扬衡阳历史文化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无时不在鞭策我们,呕心沥血,四易寒暑,终于完成这套丛书6卷,这不仅是对我们学识和努力的一种检验,亦是对衡阳历史文化一次深度和广度的开掘。”虽然丛书对衡阳历史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但也让人感觉到在研究中还有一些缺憾和不足,由于有关衡阳古代史资料的匮乏,撰稿者整理和掌握史料程度的差异,认识和记述角度的不同,丛书还有许多内容需要充实,还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有待进一步挖掘,还有一些学术界有所争论的历史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说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清之际吴三桂在衡州建立后周政权、衡山农民运动、湘南暴动、衡阳保卫战,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彭玉麟、曾熙、谢彬、唐群英等,有的重点还不突出,有的过于简略,有的却没有记述。对于这部拓新之作,当然无法要求面面俱到,编撰者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历史是有记忆的,一个人不能失去记忆,一个城市不能失去记忆,一个民族更不能失去记忆。有了记忆,就有了我们成长的历史。毕竟《衡阳历史文化丛书》为衡阳精心打造了一张文化名牌,让世人可以认识人文衡阳的魅力所在!

[打印本文]



Copyright © 2017 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21001 湘ICP备17012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