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社科基金课题成果摘登(三)
衡阳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研究
作者:王青、廖红娟
单位:湖南工学院
研究成果概要:
一、衡阳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二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三是文化实力逐渐增强。
二、衡阳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衡阳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与文化先进地市相比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推进文化兴市战略,还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文化兴市的战略意义认识不深,文化兴市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二是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深度开发不够。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总量不足。四是文化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人才十分匮乏。五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衡阳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路径分析
1.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基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首先,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要对衡阳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寻找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新途径: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针,探索文化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模式;积极改造、激活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现代文化产业。其次,形成具有衡阳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施行不同的投入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再次,形成竞争高效、规范有序、统一开放、辐射周边的文化市场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突破文化与市场相互脱节的难关。要注重培育既具有鲜明的衡阳特色,又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建设规范、系统的文化市场体系,从而使衡阳的文化产品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抢占文化市场份额。
2.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基础的载体——开发品牌文化产品。其一,开发传统文化品牌,提高衡阳文化产品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绵延千古的历史文化遗存,到流传百世的名人典故,从星罗棋布的风景名胜,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都为衡阳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深入挖掘衡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将衡阳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为一体,深入开发衡阳旅游业,打造衡阳生态游和文化游交相辉映的特色旅游品牌。其三,加大对衡阳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衡阳城市名片。近年来,衡阳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南岳寿文化和船山文化打造成为衡阳的城市名片,不断扩大衡阳在海内外的影响。
3.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保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必须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方式方法和组成部分,积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首先,要明确党委、政府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级党委应在文化事业发展中起到领导核心地位,把握前进方向,谋划发展大局,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则应尽快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制订公共文化政策,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最终形成管办分离、调控有序、运转协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要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益化或市场化的文化发展道路。对衡阳的“文化家底”进行彻底盘查和综合分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对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当增加政策性专项投入;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实力,能够推向市场的文化单位,要对其进行企业化改造,坚决按照市场运作方式,纳入衡阳文化产业项目库,进行市场化、高层次的谋划、包装和推介。再次,要强力推进衡阳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投入方式,使经费更好地体现政策的引导性;改革分配制度,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收入档次:改革用人制度,实施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打破优秀人才进不来、富余人员出不去的局面。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要防止一刀切,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衡阳市服务业发展战略探讨
作者:冯志坚、肖黎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研究成果概要:
一、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历年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9年衡阳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9.49%、39.62%、37.47%、36.56%、36.00%、34.81%、35.2%、36.58%(为便于处理和比较,我们采用国内统计报表的第三产业数据来代表服务业)。8年来,衡阳市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比GDP低1.0个百分点,比工业低4.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的分行业统计数据来分析,2009年衡阳市超过总体GDP增长速度的服务业有批发零售业与金融业,超过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的有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而运输邮电业与住宿餐饮业的增长速度则远低于其它行业的增长速度。作为中部城市,衡阳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湖南省或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衡阳市有服务业增长明显低于全省水平。并且与全省的发展趋势相反,服务业比例呈少量下降趋势,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衡阳市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仍然发育不足,教育、卫生和科研等知识含量高的产业比重仍然偏小。
二、制约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衡阳作为湖南的老工业基地和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发展服务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衡阳市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收入水平制约。2006年衡阳市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2%和50%,而全国和全省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8%、43%和34.9%、48.6%。衡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消费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的根本因素,服务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人水平的提高。衡阳市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传统消费习惯,这些都制约着衡阳市服务业市场的扩大。
2、低城市化水平的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还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衡阳2009年的人均收入是24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进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衡阳城市化水平只有43.15%,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0%)相比还差6.85个百分点。
3、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化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衡阳市事业单位、政府信息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严重滞后。二是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缓慢。
三、加快发展衡阳市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衡阳市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依靠比较优势,从改造传统服务业着手,发挥后发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1、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服务需求。衡阳临近广东,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30多万。要促进衡阳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服务。因此,衡阳市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面向珠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株潭地区,依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优势及时收集前三个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服务需求,结合衡阳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发展服务业。衡阳市服务业的需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需求:本地区的常住人口与企业的需求,相对前三个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需求。
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衡阳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环节,这些产业和环节中一般是中小企业,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发挥了比较优势,但是在解决原料、技术和市场问题时却处于劣势。所以要大力发展衡阳的比较优势产业,就需要给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和必要的信息服务。衡阳市企业规模普遍较少,规模以下的企业发展状况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需要中介组织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种信息服务带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可以由民间的各种行业协会来提供,但政府应该而且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创新金融服务体制,培育新兴服务业。除了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之外,重点应该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等。房地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强。衡阳的旅游业发展应重点打造南岳旅游区、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衡阳商务服务主要是注重商务环境的改善,与其它发达地区搞好商务对接。衡阳教育科技文化服务业发展应该重点扶持发展衡阳大学城,促进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与湖南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其它院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
衡阳市工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邹君、田津、杨玉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研究成果概要:
一、衡阳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现状
1.衡阳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首先,衡阳区位优越,紧靠沿海,临近港澳,承东接西,是沿海的内地和内地的前沿。其次,衡阳有突出的矿业资源。衡阳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也是中国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2.衡阳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衡阳是个老工业基地,有厚实的工业基础。几十年来,国家在衡阳集中投资建设了一些具有相当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工业企业。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衡阳已形成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煤炭采选、金属非金属采选等36个门类的工业体系。
3.衡阳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 (2)产业链处于初级阶段。 (3)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
二、衡阳市工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设计
1.金属冶炼行业生态产业链设计。近年来,衡阳市钢铁产业形成了以衡钢工业园为载体,以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一批钢管深加工企业和产业配套企业的聚集区。钢铁产业生态化发展,一方面,要延伸上下游产品产业链,如发展从矿石采选、炼铁、炼钢到管材加工,再到钢管被覆、高压气瓶管深加工、油田用管车丝等领域一条链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加入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投入,实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有多种用处,有些可以返回生产系统进行再循环,有些可以参与其他行业生产,还有些兼具两种特性。第一种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炉渣等可以提炼回收金属,冷却水也可以重复使用。第二种如煤燃烧过程产生的粉煤灰可以作为水泥的添加剂。钢渣属于第三种,不仅可以作烧结溶剂、作高炉或化铁炉溶剂、作炼钢返回渣、利用磁选工艺回收废钢铁,还可以作为生产无熟料或少熟料水泥的原料和掺和剂,同时钢渣碎石具有密度大、强度高、表面粗糙、稳定性好、耐磨与耐久性好、与沥青结合牢固等特点,因而广泛用于铁路、公路和工程回填,特别适于沼泽、海滩的筑路造地等等。
2.盐化工行业生态产业链设计。盐化工行业污染物种类多样,同时可循环利用的部分也很多。采用以化学肥料为主产品的苦卤综合利用工艺,原料利用中镁、钾、硫的回收率都在96%以上,工艺构成闭路循环,不仅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还可以不构成二次污染,从根本上解决苦卤资源充分利用、保护原料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难题。而纯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碱渣不仅可以提取氯化钙、作为燃煤脱硫剂用于环保工程,还可以应用于建筑工程、化工轻工业、农牧业等等。而盐泥经过系列的处理以后可制的轻质氧化镁,用于油漆工业、橡胶工业、造纸工业的填充剂,还可制镁砖、坩埚等优质耐火材料。
衡阳市四大支柱产业链条之间存在多处交叉点,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机械加工提供了原料,盐化工生产为金属冶炼等提供化学原料,金属冶炼与机械加工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提供给发电厂作为发电能源的来源,电厂的电力又直接服务于金属冶炼、机械加工和化工产业。而除了支柱产业外,衡阳还发展有支柱产业的衍生产业和相关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等几十个门类的工业体系,这些产业由某一种或多种产品相联系,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废弃物可以共同应用于另一相同行业,根据循环经济原理深入研究这些联系,设计生态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杨芳、杨载田
单位: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衡阳师范学院
研究成果概要:
一、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多样而优越。衡阳全市国土面积约l.53万km2,周围山体在垂直分布分异规律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立体农业的发展;内部为完整红色丘陵盆地,岗丘和河谷平原广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2、社会经济条件十分有利。衡阳市地处湘中南地区,有京珠、衡昆、衡邵、衡炎等高速公路,京广、湘桂、“衡—茶—吉”(在建)铁路等现代交通干线相通,衡阳机场也在建设之中,使衡阳真正成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3、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核心资源丰富。衡阳市所拥有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核心资源除清新优雅的农村生态环境外,田园景观、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村文化得天独厚。
二、衡阳市城郊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模式多样。衡阳市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企业据初步统计有8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31家,其发展模式凡国内目前所常见的在衡阳都可以找到其典型代表。如按照布局区位,主要有景区周边型、城市郊区型、特色村寨依托型三种模式。
2、品种类型以奇称晓。衡阳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多样、内容多奇。如农家乐旅游产品除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福”之外,还兼有九观桥水库农家乐“吃狗肉”等等。
3、融资主体多元。衡阳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从现有农业休闲企业分析,除农户家庭个体投资和合股投资农家乐、特色农家餐馆、小型观光农园等规模不大的企业外,较大规模的有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个体私有经营户等。
三、衡阳市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与休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同省内其他市州相比,衡阳市的城郊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如在数量上长沙市有1000多家、株洲市180多家,衡阳市仅80多家。经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和认定的五星级休闲农庄(含乡村旅游企业),长沙市19家,邵阳市8家,衡阳市仅5家,这与衡阳市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和客源市场条件极不相称。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途径,尽早做大做强。
1、政府主导,政策到位。一是强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强化调控能力;二是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再补充一些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法令;三是切实执行落实湖南省乃至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并要加强检查督促。
2、科学指导,科学经营。首先应按照省文件精神和省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条件,组织专门规划人才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庄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大投入,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有意识培育一些高科技休闲农业示范点,增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其三,要组织科技人才下农村,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经营的科技宣传和推广。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衡阳市城郊型休闲农业的开发一定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特色,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南岳衡山的观光茶业、衡阳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观光林业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今后应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形成更多更美的参与性强,形象独特的休闲农业“精品”和“真品”。
衡阳市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策略研究
作者:贺学耘、皮上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成果概要:
在资源环境、人口面积、经济文化等方面,衡阳市均可作为我国中等城市的典型代表。笔者对衡阳市的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公示语翻译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1.双语公示牌数量不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2.英语译文中英汉混用,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3.公示牌只标注拼音,指示功能不强;4.逐字死译,让人不解其意;5.随意乱译,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6.胡乱加译,不符合英语公示语表达规范;7.公示牌中拼写错误百出。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公示语误译产生的原因源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普遍性原因表现在:1.公示语翻译标准缺乏;2.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存在;3.翻译工作者专业水平不高;4.标牌制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特殊性的原因表现在:1.政府及媒体关注较少;2.翻译市场管理混乱;3.文化传播与接受滞后。
我们应加强城市公示语翻译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规范化措施来治理和改善衡阳市公示语翻译的质量,打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
一、借用已有通则,保证公示语翻译的统一性
公示语翻译的术语化已经成为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共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公示语翻译的统一性。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出台《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把符合国际惯例、遵循英语习惯的译法总结归纳出来。该通则是专门研究公示语翻译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在国家正式公示语翻译标准出台之前,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该通则,这样,不但能避免公示语翻译五花八门,还可以减少翻译错误,保证译文统一。
二、遵循翻译原则,确保公示语翻译的正确性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曾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认为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他提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要注意的。为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谨防落入文字陷阱。”
三、政府适当干预,宣传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
为改善城市公示语翻译乏人问津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推广的过程中,关注公示语翻译,引导媒体宣传正确的公示语译文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只要建立起以政府指导为中心、翻译界为核心、媒体宣传为推动的公示语翻译机制,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化就指日可待。
四、整顿翻译市场,力求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
经过多方调查,笔者发现目前衡阳市不仅缺乏专业翻译人才,而且现有的翻译市场管理混乱。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净化翻译市场,提高相关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而整顿翻译市场,还需要政府及相关单位出面加强监管,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中等城市的国际化进程营造一个良好的公示语环境。